弘扬核心价值 凝聚队伍人心——上海一中院开展“精神家园”建设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15年05月26日
         近年来,面对审判任务日渐繁重、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实情况,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的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坚持抓好审判第一要务、确保办案质量的同时,扎实推进“精神家园”建设。“精神家园”建设,主要包括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思想内核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提升人文品位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建设、以营造和谐事业环境为基本目标的健康心态建设这三大块内容。
    学习入心, 坚定干警公正为民理想信念
    2015年4月30日,上海一中院大礼堂内济济一堂,在座的干警都在专心聆听:“当代中国的法治是在党的领导下得到推进的……依法执政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执政……”
    原来,这是该院2015年上半年度集中教育培训活动的现场,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刘平,正受邀作《依法治国与法治思维漫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领会》的专题报告。
    “说实话,平时很少有整块时间去深入关注学习一些理论或学术前沿的东西,这些内容又很重要,我们院的集中教育培训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充充电。”上海一中院民三庭法官顾颖向笔者表示。
    除了集中教育培训,十余年来,上海一中院每个月还有“月末周五学习日”讲坛,由各路名家开坛授课。近一年来,中央党校封丽霞教授、北京大学陈瑞华教授、同济大学高旭军教授、市人大代表柏万青、主持人曹可凡等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均做客过该讲坛,讲述法治建设、自贸区司法应对、上海城市变迁等专题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上海一中院在“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注重搭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弘扬法治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请进来”专家学者传道授业解惑,还积极“走出去”。2014年,该院党组中心组专程赴自贸区、焦裕禄事迹图片展等场所交流参观,并组织干警赴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陈云故居、上海共青团中央旧址等多个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来自外部的各种干扰和诱惑在增多。”上海一中院院长陈立斌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比以往更关注队伍的思想阵地建设,满足干警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在精神上补好‘钙’”。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教育和洗礼,促使干警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公正、为民、廉洁的司法核心价值观。
    2014年3月,该院党组决定开展“中国梦与法官使命”专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同年5月,在内部局域网开通“一中法院追梦吧”,干警踊跃发帖,畅谈法治理想。7月,举办“中国梦与法官使命”原创诗文朗诵会,干警围绕主题进行诗文朗诵表演,诠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全院干警自觉增强职业使命感营造了良好氛围。
    2014年10月,适逢全党全国、各行各业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之际,上海一中院第一季“开卷有益”读书季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院领导推荐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一时成为广大干警闲暇时的必读书目。
    2015年3月,随着《正义论》等14本院领导推荐书目的出炉,第二季“开卷有益”读书季活动又掀起了一波学习的热潮。
    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已深深烙进了一中院人的心中。学习,不仅能启发一个人的智慧,使其保持活力,更能滋养一个人的浩然之气。
    笔者曾在不同的场合与该院的青年法官进行交流,当问到他(她)为什么做法官时,对方给出的答案惊人地相似:因为做一名法官一直是自己的理想、是自己的事业追求。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邹院长如是说。于是我懂得了,卓越法官的命题——是专业、是为民、是担当,是智慧、是实干、是付出,是理想、是忠诚、是信念。”2015年4月17日,在上海一中院“学习邹碧华精神”演讲比赛中,民二庭法官杨斯空饱含深情的一番讲述,打动了台下的很多一中院人。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强调的,只有把法治作为信仰,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推动法治建设为己任,才能坚守底线,为人民司法事业努力奋斗。一中院人为了理想的那份执著与坚持,可以说是对“以推动法治建设为己任”的最好诠释。
    以人为本,
    营造法院和谐有序工作环境
    “能否在内网增加‘收藏’功能,以便将需要的信息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谢谢您的建议,我们将在内网改版时增加收藏功能。”
    “文书预选字体太小了,能否把字体调大一点,方便书记员的工作?”
    “谢谢您的提议,文书预选处理时字体偏小,确有不便,已向技术部门提出需求,现已将字体调大。”
    这是上海一中院内部局域网“建言献策”栏目中最平常不过的一些留言和回复。近一年来,全院干警提出的各种建议留言超过90条,每一条都得到了相关责任部门的及时回复。
    类似这样的沟通、交流平台,在上海一中院还不止一个。如通过局域网“院长信箱”,你可以直接给院长写信;如在微信群“一中青年”,你可以畅所欲言。
    近年来,上海一中院重视柔性化管理,尊重并倾听来自每一位干警的声音,努力营造好公开、民主、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为此,院党组率先垂范,2014年3月新修订的上海一中院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组自身建设的意见》中明确,院党组要带头参与和加强院“精神家园”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态环境、人际沟通环境和集体关怀环境;要充分利用局域网畅通干警陈述想法、建言献策的渠道,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干警意见,尽可能体现干警的愿望和需求;党组成员要经常深入分管部门参加庭务会、审判长联席会等,加强与一线干警的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协调解决部门和干警的困难。
    仅2014年,院党组就分别针对不同干警群体召开多场调研座谈会,了解困难,倾听意见,激励一中院人胼手胝足共同投身司法事业之余,注重以人为本,提升干警的价值认同。
    美国霍姆斯大法官说过,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那些审判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应该说是法院最值得珍惜的“宝藏”。上海一中院向来十分重视这些“稀缺资源”,通过制度保障、平台展示,进一步提升“老法师”们的职业荣誉感。
    早在2009年,该院就启动专家型法官培养工作,并为其配备法官助手。2014年,该院推出“2014—2016年度审判长队伍建设规划”,并开始举办每年一次的审判长培训班,大力加强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的培养。
    2014年该院评选出的能力佳、口碑好的“十佳审判长”,更是一时成为全院的“明星”,其中的民一庭审判长单珏、民二庭审判长庞闻淙、民三庭审判长王剑平、刑一庭审判长周欣等,先后被邀请做客该院“资深法官经验谈”讲堂,向广大青年干警讲述“优秀审判长是如何炼成的”,传授宝贵的司法职业经验。
    与此同时,随着涉诉矛盾更趋复杂化,办案法官遭受人身威胁或不实举报的情形也时有发生,该院为此专门于2014年6月出台了《关于维护司法公正、依法保障干警合法权益的工作细则》,为支持法官专心办案、缓解法官办案压力、保护法官合法权益设置了“安全屏障”。
    “从我第一次踏入一中院大门的那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我努力奋斗的地方。这么多年,我一直坚守着这一信念……作为一名法官,我热爱我的工作。”同为“十佳审判长”之一的审监庭法官刘琳敏,曾经这般感慨道。她的心声,可以说是代表了很多一中院资深法官们的共同想法。
    搭建平台,
    培养干警健康向上生活情趣
    2014年12月4日一大早,上海静安区万航渡路92号静安寺街道办的门口,比以往热闹了很多,一些路过的市民纷纷驻足停留。
    原来,在首个“国家宪法日”,上海一中院青年法官志愿者们正穿着统一制服,佩戴着小法徽,不顾严寒,耐心地宣传宪法并给市民提供法律咨询。
    这样的场景,在外人看来,多少有点稀罕,但是对青年法官志愿者们来说,再平常不过了。这支涵盖该院百余名青年法官的志愿者队伍,可有着不低的“出镜率”:有些在窗口义务接待信访人,答疑解惑;有些在做义务讲解,为参观法院的社会公众服务;有些走进社区,给老年人作权益保护的法制讲座;有些则走进校园,给中小学生普及法律常识……
    “在我们院,参与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自觉行为,为了投身其中,牺牲一些自己的业余时间、少参加一些八小时外的娱乐活动,都变得习以为常,做一名志愿者,正成为一种‘时尚’。”该院团委书记沈竹莺向笔者表示。
    近年来,上海一中院为更好地培养干警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把干警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也纳入了“精神家园”的规划之中。
    该院在工会统筹下,组建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瑜伽、太极拳、现代舞、象棋、书画、摄影等多个竞技队伍和兴趣小组。据统计,参与的干警有300余人,覆盖面已超过全院总人数的一半。院领导也积极参与,如陈立斌院长、汤黎明副院长均成为太极拳班的一员。
    2014年,该院还利用八小时外时间,组织了全院范围内的春季“趣味运动会”、秋季“智力运动会”、“军歌嘹亮庆八一”等活动;还与浦东新区法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等组织开展了羽毛球、篮球等联谊赛。
    2015年2月,由上海一中院青年法官们利用午休时间编排,全体院领导参与表演的一中院版“小苹果”视频,因其传递积极向上理念,展示公正为民情怀,更是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点赞,成为了展现一中院新时期精神风貌的“形象片”。
    “说实话,我们法官、干警平时的工作状态都是非常紧张、忙碌的,但工作之余我们也需要放松身心,有一些爱好,人们不是常说嘛,休息就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对吧,嘿嘿。”作为该院羽毛球队队长、文体活动向来不缺席的审管办副主任张能向笔者坦言。
    在上海一中院,只要你热爱生活,不仅有平台去学习、参与,更有地方让你交流、展示。该院充分依托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利用内部局域网的平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栏目“部门文化园地”。在这个由20个庭、室部门共同开发、维护的园地中,一幅幅照片、一篇篇书评、一张张荣誉证书,很好地展示了每位干警,让我们感受到上海一中院特有的富有蓬勃朝气、健康向上的法院文化。
    周强指出,健康向上的法院文化,对于凝聚法院干警、形成共同价值追求、树立法治信仰、推动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部门文化园地”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良好的展示效果,受到了一中院人的欢迎,还曾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

    “‘精神家园’建设是一项灵魂工程,绝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固化成果。”陈立斌表示,今后还需通过制度建设,更科学规范地推进这项工作,进一步增进全院干警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真正实现“拴心留人”的效果。

    摘自:2015—5—26  《人民法院报》

    作者: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