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法官周欣的三重角色

发布时间: 2017年04月25日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幢二层小楼办公室内,周欣正在伏案写作,在她面前堆放着厚厚的资料。这间办公室就是以周欣名字命名的“全国模范法官周欣法官工作室”,也是唯一由上海市市级机关工委授予荣誉称号并授牌的法官工作室。工作室已经成立一周年,而周欣自身也在这一年中实现了三重角色的完美契合。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周欣法官工作室”。
 
全国模范法官
  “周法官你评评理,孩子是两个人的,就应该两个人一起陪着他长大……”离婚一年多了,这对前夫妻因为孩子探视权的问题再次闹上法庭。
  “我自己也有孩子,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得到全面的爱和呵护,所以相信你们一定不想看到孩子得到的爱是残缺的。”像这种纠纷,周欣几乎每天都在处理,真情感化,是周欣“三步工作法”中的第一步。
  三步走完,很多矛盾纠纷也就化解了……
  所谓“三步工作法”,也就是真情感化、情感宣泄、激励引导,有针对性地化解当事人的矛盾,这是周欣从多年刑事审判的调解经验中总结得出的。
  周欣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模范法官”,除了会以情感人、化解纠纷,更是因为审判案件质量过硬。在近20年的法官生涯中,周欣主审和参审的刑事案件有1500多件,结案率100%,并且没有一件错案。“全国模范法官”是法院系统对周欣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周欣专业办案能力的肯定。
  在工作室的书架上,记者看到几本心理学专业的书籍。“不少当事人都是心里带着问题来的,所以我平常会学些心理学知识,想在这方面打开他们的心结。只有心结解开了,才能进行理性的法律解释。”周欣说道,“法官应该视野开阔,不断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案件的需要。”
  想学的东西多了,需要投入的时间也就多了。“周欣几乎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有时候还工作到凌晨,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她是加班狂人。”周欣的同事孙卫法官笑道。
  作为一名全国模范法官,周欣除了业务能力强、专业素养高,她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换位思考、与老百姓心贴心,这也是她能够做好群众工作的必备法宝。
 
老百姓身边人
  在“周欣法官工作室”挂着一面红锦旗,上面写着“为民解难入真情,心里冤屈化春雨”,这是一中院的老上访户吕某送来的。年近七十的吕某最初送来的是一面写着“司法不公”的黑锦旗。“吕某因为自身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便把气撒到了法院。”周欣望着墙上的红锦旗回忆道。
  工作室从接手吕某的信访工作后,便调阅了吕某的来信来访记录,明确了他的信访要求。随后,周欣带领工作室成员到吕某所在小区,了解吕某家庭情况和性格,最后上门做化解工作。“周法官,我想通了,您对我做了这么久的思想工作,都是为了我好。”这是吕某最终对周欣说的话,并承诺不再上访。
  “老百姓很在乎自己看到的细节,法官有没有用心,有没有尊重他们,有没有替他们着想……这些才是老百姓衡量一个好法官的标准。法官只有以心换心,才能做好老百姓身边人,才能更好地守护他们。”周欣说。
  在周欣办公桌上放着一份联建协议,是“周欣法官工作室”与“红梅调解工作室”“雅玉党群工作事务所”联合签署的。“这份协议是为了建立化解纠纷的一体化平台,通过与其他两个工作室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老百姓解疑答难。”周欣介绍道。
  记者注意到,在一中院微信众公号中有个子栏目,叫“欣法官在线”。“在‘欣法官在线’中,我们主要为老百姓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回答粉丝在后台留言的问题,并不定时与粉丝互动。”周欣答道。
  在微信公众号后台,记者看到不少粉丝就近期举办的“欣法官在线”粉丝见面会进行了留言:“见面会既让我学到了知识,也让我体会到法院和法官还是很接地气的。”
  周欣知道,要真正做好老百姓的身边人,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周欣注重培养青年法官的群众工作能力,不断创造机会让青年法官在实践中成长,成为青年法官们的指路导师。
 
青年法官导师
  在一中院信访大厅的信访窗口,有一个青年法官信访志愿服务岗,青年法官李兴正在志愿岗值班:“我的主要工作是参与信访日常接待,通常一年能轮值两次。”在志愿岗值班,是每个青年法官工作的一部分。
  针对参加志愿岗的青年法官,周欣会对他们进行信访工作指导和培训,并与工作室成员一起制订《“周欣法官工作室”信访回复指引》供青年法官学习。此外,在法院“资深法官经验谈”讲堂上,周欣还会将自己的审判技能、“三步工作法”以及群众工作体会分享给青年法官。
  除了理论学习,周欣和其他成员还带动青年法官们走进社区,在基层学习现场调解工作。“青年法官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强,只有多在实践中接触老百姓,才能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周欣坦言。
  “我的办公室和周欣老师的工作室很近。周老师在法庭上是威严的,而对待群众却是笑容满面。我离她这么近,自然更将她作为我的榜样,更向她看齐。”李兴说道。
  “周欣法官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有120多名青年法官参与了信访接待;有30多名法官提供法律咨询10多次,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法律问题。周欣认为,经过在工作室的历练,青年法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庭外调解率上升,减少了开庭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临近下班时间,办公室其他同事都准备回家了,而周欣还在为明天的培训课备课。
  “周欣是新时期法官的代表,‘周欣法官工作室’是法院公正司法、为民司法的一个突出品牌。因此我们希望他们能脚踏实地,勤于钻研、乐于奉献,为党分忧、为民解忧,也希望周欣的精神能得到传承,让更多的青年法官接过接力棒,成为更多的周欣。”上海一中院院长陈立斌说。
 
  摘自:2017-4-25《法制日报》
  作者:余东明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