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模范法官周欣
眼前的她,利落短发分向两边,一丝不乱,制服挺括,身形端正,是一位“标准”的刑事女法官形象。可是当你跟她交流时,她那温柔的语调、含笑的目光,让威严的女法官瞬间又变成亲切的邻家阿姐。
她,便是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周欣,曾主审和参审1500余件重大刑事案件,无一错案。开庭时不管遇到如何狡猾凶残的刑事被告人,身披法袍的她都声音洪亮,指挥若定,庭审节奏把控有条不紊。转任信访岗位后,不管遇到如何难调解的信访人,真诚待人的她语调温柔,耐心聆听,甚至跑到信访人的家中释法析理。
2016年1月,周欣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
天生就适合做刑事法官
1995年,周欣从华东政法学院毕业,那时的她,还是一个文弱的小姑娘。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在不久后就到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并很快被调入了专门办理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的刑一庭。
刑一庭的案子大多是大案要案,罪犯穷凶极恶,案件性质恶劣,这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大学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一切都没有难倒她。或许周欣天生就是做刑事法官的料,大学期间,她就对刑事法律有偏好,她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其中刑法、刑诉法的专业成绩最为突出。
在刑一庭担任书记员期间,周欣常要加班整理白天的庭审笔录,有时候夜深人静,案件中各种血腥暴力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没什么好怕的,以后这种事情还多着呢!”周欣时常这样安慰自己。
在书记员岗位上磨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周欣成为了一名法官。当时她身边不少朋友问她,“你将要面对的被告人都是涉嫌恶性犯罪的重刑犯,你的气场能压得住吗?”
对于朋友们的半玩笑半认真,周欣用有力的表现给予了回应。那时,刑一庭受理了一起震惊上海的恶性暴力犯罪案件,4名被告人都是澳门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大圈帮”内地行动组成员,他们为催讨赌债大肆行凶,手段凶残,导致多人死伤。面对这些凶神恶煞的被告人,无论是在庭审中的讯问,还是庭后的提审中,周欣都表现得镇定自若。
“作为法官,不仅是外表上表现出的威严,更要有由内而外的专业自信。”在周欣看来,法官只有在庭审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驾驭庭审中的各种情况。
审理的案件被誉为“免检产品”
周欣参与审理的1500余件重大刑事案件中无一错案,这对于一个法官来说绝对是难能可贵的,折射的是她对于工作的极端负责。周欣在办案中,对于案件的证据几乎到了“苛求”的程度。
2013年5月某日凌晨,浦东一高速路段绿化带内发生一起抢劫强奸杀人案。经查,犯罪嫌疑人张某因赌博导致经济困窘,闲逛时恰遇一青年女子骑自行车经过,遂起劫财歹念。他强行将女子拉至桥下绿化带内,一番翻找,所获寥寥,恼怒的张某对女子实施奸淫,之后又将女子勒死,弃尸于窨井内,但将女子包内一台照相机带离,丢弃在附近一家网吧厕所的水箱内。20多天后,张某在浙江慈溪某网吧被警方抓获,供述了作案经过。公安机关逐一调查取证,均证实了张某供述的内容。检察机关遂对张某以涉嫌抢劫罪、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张某没有异议。然而,周欣总觉得,在“一片顺利”的背后还缺点什么。
“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应当更严苛,每个证据都要铁板钉钉。”为审慎下判,周欣对“相机是否为被害人所有”这个证据进行补充强化。由于长时间浸泡在厕所水箱,相机严重受损,周欣揣着相机又来到了“803”。通过还原出来的上百张人物照片、房屋照片、删除时间等数据,再经被害人亲属辨认,最终确认照片中的女子就是被害人。至此,全部证据得到夯实,形成完整证据链。
“中院刑庭审理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审判工作事关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为了对被告人负责,法官对每一起案件的事实证据都要仔细审查,是否排除合理怀疑,达到完整的证据锁链。”
周欣说,翻看血淋淋的犯罪现场照片,对比冷冰冰的涉案物证,这是她办案的“必修课”。在外人看来,这或许很血腥很残忍,但是她却认为很有必要:“除了阅看尸体检验报告、现场勘查笔录的文字材料,作为法官,你还要比对着尸体照片、现场照片来看,这是对鉴定意见、勘查笔录等证据的审核,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被告人作案的手段、危害后果、主观恶性程度等,从而更好地定罪量刑。”
多少次,周欣从厚厚的卷宗里找到蛛丝马迹,揭开案件真相,在被告人“有罪”还是“无罪”,“故意”还是“过失”中反复甄别,作出精准的分析判断。也正是对细节如此“较真”,才让她审理的案件赢得了“免检产品”的美誉。
调解工作做到极致
刑事一审合议庭审理的多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被害人家属通常情绪激动,甚至还会出现过激行为,处理稍有不当,极易造成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尤其是此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调解工作更是被视为“棘手活”。
附带民事诉讼达成的调解并非刑事案件结案所必需,不过,在周欣看来,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在让被告人受到公正审判的同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对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是一种帮助。因此,对于每一起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她总是将调解工作做到极致的地步,力争“案结事了”。
为了做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工作,周欣一遍又一遍做当事人工作,打电话、接待谈话,到相关部门走访。她觉得吃这些苦受这些累都很值得,如果能够促成双方达成和解,这不仅能够避免矛盾激化,还可以抚慰被害人家属的心灵伤痛,有利于被告人认真改造,为什么不去做好做足这些工作呢?正是这份耐心与坚持,她主审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撤率达到80%以上。
2015年1月,周欣调任上海一中院信访部门从事来信来访接待工作。从一名身着法袍端坐法庭的刑事法官,变成了一名直接与信访人打交道的“新兵”,虽然专业领域有了较大改变,但在周欣看来,从事法律工作,永远不变的是对职业操守的爱惜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信念。
2015年10月的一天,周欣来到一位信访人老吕家中。他曾十多次着状衣、打横幅到法院闹访。这回,周欣仔仔细细给他讲了3个多小时,从民事案件证据规则,到具体案件中老吕因举证不力应承担不利后果,一一分析。老吕激动的情绪逐渐平静,他表示愿意听从周欣法官建议,就此息诉罢访。
“信访能更好的锻炼法官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周欣说,在信访部门工作期间,她发现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耐心地倾听当事人的倾诉,并给予充分的法律引导、情感疏导。“有些当事人可能经常来信访,但是遇到你一个新接待的法官,他还是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股脑向你诉说。即使有些问题不能马上帮他解决,但如果你能耐心听完,并不时地穿插一些回应、引导,你就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因为他们对你这个人有了认可,有时候,说不定就能把信访的问题逐渐解决掉。”
2016年1月,上海一中院成立了以周欣名字命名的“周欣法官工作室”,一年以来,工作室妥善处理了近400人次的来信来访来电,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同时该工作室与“红梅调解工作室”和“雅玉党群工作事务所”签订三方联建协议,共建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深入社区、学校、群众组织,联合举办多次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活动,反响热烈。
前不久,周欣又接到新的任命,调回刑庭担任刑二庭的副庭长,主要审理经济犯罪案件等。对于新的工作新的挑战,周欣表示,经济犯罪会有许多的新类型犯罪形式,需要法官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记者看到,在她的案头,厚厚的一摞书籍摆放在醒目位置,只要有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和新的法学理论知识,她都迫不及待地进行学习并应用在工作中。她笑称自己是“笨鸟先飞”,其实,是她的永不懈怠,逐渐让她成为刑庭权威、专业的“百科全书”。
摘自:2017-6-27《上海法治报》
作者:金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