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25年,上海一中、二中院如何推动法治进步?

发布时间: 2020年07月01日
   1995年7月1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挂牌,自此迈开了法治征程的坚实步伐。25载,风风雨雨,薪火传承;25载,日日夜夜,继往开来。上海两家中级法院成立25年来的那些案、那些事,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法治前行路上留下了一串长长的印迹,成为中国法治进步的见证。
 
轰动全国大案推动法律修订
   时钟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1996年,也就是上海中院“撤一建二”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案件。28岁女教师杨玉霞陷入婚外恋,向外遇对象的妻女浇泼高浓度硫酸,造成被害母女面部和身体严重受伤。
  在当时,按照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用硫酸浇泼他人但没有致死的故意伤害罪,最高量刑是七年有期徒刑;而按照1983年全国人大通过的  “严打”决定,最高可判死刑。如何量刑,成为当时备受注目的焦点。
  1996年12月10日,杨玉霞被上海二中院判处死刑。第二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正式修订颁布,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可处以死刑。此案推动了刑法的修订。
  在杨玉霞被判死刑后两年,上海又发生了一起备受瞩目的案件。1998年8月,一位女客人住进上海银河宾馆,当日下午四点四十分左右被入室抢劫的犯罪分子杀害。宾馆监控设施显示,凶手在作案前曾先后6次上下电梯,但这却没有引起酒店工作人员的怀疑。为此,被害人父母将宾馆告上法院。
  据当年审理该案的上海一中院审判长周啸回忆,从案件的法律关系和法律适用上看,该案是一起特殊的人身损害赔偿案。说它特殊,是因为在当时,《侵权责任法》并未出台,相关法律是一片空白,法律关系难以厘清。最终,合议庭以宾馆未尽对住客的保护义务应承担违约责任为由,判决宾馆赔偿8万元,并且首次提出“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
  该案不仅成为此后同类案件审理时参考的经典判例,更是直接推动了相关的立法。2003年,“安全保障义务”正式落地,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了酒店、旅店、物业管理的这一义务。
  同样在当时缺乏先例、缺乏理论的案件还有曾经轰动上海的“敲头”案、1999年的新亚汤臣泊车案、大韩航空公司坠机案等案件,在当时乃至全国都属罕见,而上海两家中院就是在不断思考和摸索中前行。
 
科技走进法院推动技术创新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通讯的日益便利,新技术、新手段也开始逐步在上海一中、二中法院得到运用。
  2009年,一起特大贩毒案在上海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毒枭王文勇和他的马仔陈清出庭受审,王文勇在被捕到案后始终  “零口供”。为确认案件事实,上海一中院传唤了一位缉毒警官到庭作证。与以往不同的是,证人并没有出现在法庭上,而是通过一块大屏幕和法庭“面对面”。上海一中院采用技术手段对证人采取打码处理。
  这是全国首次采取关键证人隐蔽出庭的方式。这场审判技术的革新,体现了以庭审为中心的司法理念。该案推动了刑诉法的修改。
  科技走进法院,是大势所趋。
  2019年1月23日下午,上海二中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特殊的刑事案件。这是全国法院首次运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辅助庭审,这也是我国首次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庭审案。
  这套系统被简称“206系统”,与以往刑事法庭陈设不同的是,合议庭、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和旁听席前都设有电子屏幕,“206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庭审效率。
 
两家法院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
  伴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各种新类型案件开始频频出现。没有审判先例可循是上海一中、二中院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如何在审理案件时平衡情与法?如何用新型案件的审判推动社会和法治进步?
  2015年,全国首例由非法代孕引发的监护权、抚养关系纠纷案在上海一中院开庭审理。某与罗某均系再婚,陈某患有不孕不育症,两人通过代孕方式于2011年2月生育一对双胞胎。2014年2月7日,罗某因病去世。此后两个小孩随陈某共同生活。2014年12月29日,罗某的父母诉至法院,要求成为两个小孩的监护人。上海一中院最后判定孩子的监护权归陈某所有。这起判例以“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明确了监护权归属。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涉金融、经济类的新型案件也开始出现。
  2015年起,黄某等人以“无抵押贷款”为诱饵,诱骗被害人签订虚高借款金额的借条,再单方面认定被害人违约,使用言语或身体威胁、恐吓、上门骚扰等手段,迫使被害人偿还莫须有的债务。
    2018年11月23日,上海二中院集中公开开庭宣判了“套路贷”系列诈骗案,其中黄某、谢某、张某3人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是上海法院首次对“套路贷”案件被告人判处无期徒刑的重刑,彰显了法院对于打击套路贷犯罪的力度和决心。
  在惩罚恶性犯罪行为、彰显司法正义方面,上海法院始终秉承严肃公正。2018年,上海二中院对“冰柜藏尸案”公开宣判,朱晓东被判处死刑;2019年黄一川故意杀人案在上海一中院公开宣判,黄一川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5年间,法庭在变、环境在变、技术在变……但不变的,是上海一中、二中院的法官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的身影,是他们秉公执法、披坚执锐的决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步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上海一中、二中院,将继续推动上海法治建设的进程,传承使命,勇毅笃行。
 
  摘自:2020-7-1《上海法治报》
  作者: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