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们化身“主播”开“网课”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21日
 

上海,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多次见证中国重大社会变革和发展变迁。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着上海法院工作的每一步足迹,努力记录着司法工作的点点滴滴,力求以媒体的角度观察和讲述上海法院开拓与创新的故事!从今天起,本报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推出“浦江法观”栏目,敬请关注!

镁光灯、摄像机、大屏幕……当记者走进位于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13 楼的这间图书室的时候,第一感觉是走进了一个小型的简易摄影棚。

高高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书籍,书架前摆放着一个小沙发、一个小茶几,边上还矗立着一个屏幕,上面正播放着 PPT 。镜头前,主讲人正跟摄影师沟通。这里正准备录制的,是上海一中院的微课程,而主讲人则是一中院的法官,讲的内容是自己多年办案实践中对一类问题的总结经验。

在上海一中院,这样的录制场面在今年以来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提升审判质量是上海一中院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而随着案多人少,且案子越来越复杂的趋势,法官如何确保审判质量和效率?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及时获取“老法师”们的审判经验?上海一中院提供了答案……

全市首创“大规模微课程”法官化身“老师”传道解惑

“这么大规模的集中录制微课程,我们院应该是上海首家”,上海一中院研究室郑天衣主任表示,今年总共将推出 35 个微课程。

为了传承审判经验、提升司法能力、促进适法统一,今年上海一中院创新推出系列“微课程”,截至目前,已推出 13 个法律适用系列微课程、 5 个类案裁判方法系列微课程,而第二批微课程录制工作也已经启动。每一个课程时间大约十几分钟,主讲法官会在一个视频中讲透一个问题,提供审判经验。

谈起这项“精品”,郑天衣打开了话匣。“其实我们去年就已经尝试过录制微课程了。那时候是小范围的。”他介绍,去年上海一中院报送了 5 个微课程参加国家检察官学院举办的微课程比赛,最后获得了一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

据介绍,课程的初衷是想对资深法官的经验进行梳理,让它们传承下去。再加上遇上了疫情,大规模的线下学习无法开展,线上统一学习又很难凑出同一个时间段,这时候微课程就成为了学习审判知识的最好选择。于是大规模的录制工作就提上了日程。

为了确保质量,上海一中院从主讲人的选择、 PPT 课件的制作、录制的过程等都由院领导严格审核把关。微课程的受众是有法律基础的职业共同体,简单来说就是面向法官、律师等。也正是基于受众的专业性,因此对主讲人和话题的选择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目前首批的微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适用,这一类的主讲人主要是院庭长、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等。“他们的审判经验丰富,对内容的把控也更有自信。”例如“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一中院院长黄祥青带头参与课程录制。

另外一类则是类案裁判方法,这一类课程的主讲人主要是法官助理。“因为此前类案裁判方法的文字就是他们参与撰写的,现在要求他们对内容进一步提纲挈领。”

目前课程围绕司法实践中常见法律适用问题和类案裁判方法,已涵盖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等审判领域,内容务实、实践指导性强。

“我觉得这个微课程的意义还是挺大的。”上海一中院民庭叶兰副庭长认为,法院的工作并不是就简单办理一个个案子,更重要的是把审判规则和理念传递出去、传承下去。

院庭长带头参与

“老法师”经验推动审判质量提升

尽管审判经验丰富,但面对镜头讲课对于叶兰副庭长来说,还是头一遭。“首先对于 PPT 的要求就很精细,再加上全程脱稿讲,这就要求我对我所要讲的内容非常熟悉。”叶兰觉得这个过程也是自己进一步加深了解业务的过程。

叶兰主讲的话题是关于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黑白合同”问题。

“我一直办理房产类的案子,在办案过程中,我发现黑白合同这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可以说是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一种常态。”叶兰介绍道,由于建筑市场特别复杂,实践中对于这一类案件的处理也存在不统一,“我觉得有必要拿出来探讨一下。我希望通过分享讲述这类现象,让大家知道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去处理。”

这一课程在法院网上播出后的第二天,上海闵行法院就发来了反馈。“他们看完这期课程,觉得这种形式效果很好。”叶兰自己也颇满意。

记者注意到,目前微课程除了在法院网上播出,上海一中院微信公众号也已经陆续推出微课程系列,形式包含了视频、音频、文字三种形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的需求。

“微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适法统一,规范执法标准的尺度,如果大家都能统一认识的话,那审判质量肯定是可以提升的。”郑天衣提起今年上海一中院的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提升审判质量。“此外就是对辖区法院的指导,现在大家手头的案件都很多,要让大家集中在一个时间统一学习,次数肯定有限,而一次性的集中讲解,不能涵盖到很多类问题,所以我们的微课程也能满足辖区学习的需求。”

此前,上海一中院通过连线方式,向辖区法院展示了几期微课程。来自上海浦东法院、闵行法院行政庭法官表示,“这种学习共享模式,能够帮助一线法官快速理解新法,对一线审判业务指导及辖区适法统一很有帮助。非常欢迎今后更多类似方便高效快捷的学习模式。”上海浦东、徐汇、奉贤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认为“课程内容务实、贴近审判实践,为一线办案人员支了实招、划了实策。”

从干货中提炼精品人才培养的二次升级

与审判经验丰富的院庭长们相比,法官助理钟嫣然算是法院中的“萌新”了。由于此前参与类案裁判方法的文字撰写,此次她被邀请参与录制微课程。

“李某于 C 公司从事快递员工作,双方未签劳动合同。李某在工作期间受伤后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确认与 C 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视频中的钟嫣然娓娓道来。

“其实最初在选取案例的时候,我有过犹豫。当时还有一个案例是关于网红主播的劳动关系确认。”钟嫣然说,最后她之所以选择了快递员这个案例,是考虑到在实务中,涉及快递员的争议的案子比较多,网红主播相对较少,“而我们做这个课程并不是为了针对某个新型案例,而是要对一类普遍性存在争议的案件进行分享。”

这样一个思考、提炼、分享的过程,也是她梳理、提升自己办案能力的过程。“因为类案裁判方法已经是提炼过的干货了,而录制微课程就是在干货里面再进一步提取更精华的部分。”

微课程录制过程其实也是法院在培养人才能力的过程。经历了录制过程后,钟嫣然觉得这个方式确实不错。她认为,这是对办案成果的一种转化,另外对像她这样的新人来说,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我们希望通过交流推广后,有更多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能看到课程的内容,让大家看到针对某一类问题,我们法院是如何看待处理的。”郑天衣总结道。

摘自 :2020-8-21 《上海法治报》

作者 :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