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公正 铁肩勇担当——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余剑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15日

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市一中院”有这么一位博士法官,他是市一中院首批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多年来啃难案挑大梁,护航司法公正;他也是上海审判业务专家,十余载求创新谋发展,锐意推动改革;他更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抓规范重党建,带队屡获殊荣。他就是余剑法官,现任市一中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因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获评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一、敢啃硬骨头的实干家

1999年,刚从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余剑进入市一中院刑一庭工作,那时的中院刑一庭主要承担重大刑事案件审判任务,以业务精良、作风严谨而著称。之后,他调入研究室,并兼任了两年的审委会秘书。这段工作经历也成为了他勇办骨头案、敢啃钉子案的开端。在回忆那段工作经历时,余剑说道,“当初选择法院,就是因为对司法事业的热爱,经过旁听审委会对疑难案件的讨论,我发现热爱或许就是那种敢啃硬骨头的拼劲儿”。

骨头案、钉子案,是法院人对存在高度信访风险、涉及被害人众多、极易引发社会舆情等情形的繁案、复杂类案件的戏称。这些案件往往需要下最细的功夫,但工作量却难以通过量化指标呈现。

2018年的“6•28”浦北路杀害小学生案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件。这是一起针对小学生实施的恶性杀人案,造成两死两伤的严重后果。经司法鉴定,被告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对本案评定为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该案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全国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舆情风险。余剑庭长主动请缨审理本案。

本案的书记员吴晓英回忆到,“‘6•28’案件时间紧任务重,余剑庭长常常带头加班。记得周末大家加班时突然下起大雪,余庭和我们一起看雪,他打趣道‘这是战地飞雪’。当时,余庭还用诗句给大家鼓劲:‘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余剑庭长笑道,“当时看到漫天大雪,脑海里就是这句诗的意境,所以就用来给大家打气。经过几个月努力,我们最终啃下了这个难案。”合议庭经查阅国内外百例类似案件、认真组织庭审、精心辩法析理,对被告人依法严惩,取得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2020年,最高法院依法核准死刑。周强院长在向全国人大作报告时也点名肯定本案,认为该案对维护社会安定具有积极意义。

从事刑事审判工作二十多年以来。余剑法官一直保持着甘啃硬骨头、勇挑重担子的激情和热情。他主审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有400余件,如涉社保资金系列案件、宝马司机拖拽交警致死案、全市首例判处外国人死刑的走私毒品案件、全国首例外国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等骨头案、钉子案。他所审理的案件先后入选“人民法院十大刑事案件”“上海法院十大典型案例”“最高法院工作报告”等,有13件案件获评全市法院百例优秀文书、示范庭审和精品案例等。

“余庭不仅自己带头办大案要案和难案,还利用他的专业和阅历,指导我们或辖区法院法官解决疑难案件中的法律问题或实务难题。”刑庭审判长张金玉介绍到,“这些年来,余庭带给我们的,就是六字精神,专业、敬业、乐业。”

二、勇于吃螃蟹的改革者

2009年,余剑法官开始担任市一中院刑一庭副庭长,这一年,也是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当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要着力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此后,余剑庭长在院党组的领导下,一以贯之地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相结合,坚持以改革思维解决实践难题。他常说,“推进改革就是要直面难题,要敢于涉险滩、吃螃蟹,司法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守正创新。”

刑事案件在线庭审是一次典型的改革范例。2020年,突入其来的疫情,让所有看守所都开始实施全封闭管理,律师无法会见被告人,被告人也无法出庭受审,刑事案件的审理基本进入停滞状态。怎么办?余剑所在的刑庭主动将目光转向了刑事在线庭审。

刑事案件在线庭审与民商事等案件有很大不同,因为涉及检察院、看守所、律师等多方人员,如何铺设设备、如何多方参与、各方如何协同操作等均无先例可循,该庭蒋红玮副庭长介绍到,“余剑庭长主动与检察院、看守所、律协等机构联系,带着我们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地沟通协调,协助辖区所有看守所搭建了在线庭审设备,建起了一个个‘刑事云法庭’。”

云法庭建起来了,但大家心里没有底,律师也担心庭审效果不好不愿在线开庭,余剑庭长又主动向各方释明庭审规则,打消各方顾虑。20202月12日,余剑庭长带头落下了上海刑事案件在线庭审的第一槌,他所主审的一起新型毒品案件通过云法庭审理,一块屏幕四地连线,控辩双方在云端示证、质证,并在法庭主持下围绕争点辩论,被告人、辩护人远程阅看笔录并电子签名,整个庭审过程有条不紊、规范有序,取得了很好的庭审效果,也为刑事在线庭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庭审后,在余剑庭长的主持下,该庭以实践为基础,草拟了《刑事案件在线庭审规范意见(试行)》和《刑事案件在线庭审操作细则(试行)》等文件,并提供给在线庭审各参与方参考。之后不久,最高法院在总结上海等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开展审判工作。2020年,该庭以在线方式审理刑事案件785件,在全市名列前茅,确保了疫情防控期间刑事案件的规范有序审理。

十余年来,市一中院刑庭积极围绕庭审实质化和扩大司法民主等推动机制创新,并在多个领域成为改革先锋。余剑庭长带领刑庭率先在全国开展关键证人屏蔽作证机制探索,在全国率先开展拒不认罪案件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探索,在全国率先开展涉外案件庭审微博直播、在全市率先适用七人制合议庭审理刑事案件等。这些改革探索均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正是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让他们攻坚克难、不断前行。

三、善于管理的领路人

2019年,市一中院刑一庭和刑二庭合并为新的刑庭,余剑法官开始担任新刑庭的庭长。此时他面临的情况是,刑事审判案件数量激增、涉众型等疑难案件层出不穷,人案矛盾日益突出。

在全庭动员会上,余剑庭长曾说,“化解人案矛盾不能靠‘添油’战术,还是要靠机制建设和能力建设。” 之后,他紧抓规范管理和党建队建,将完善机制和提升整体司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

一方面,余剑庭长紧抓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专家法官会议、辖区片会等业务指导机制,通过明确讨论范围、完善复议规则、规范纪要发布等,确保对疑难、复杂、敏感案件的专家把关。除此之外,他还注重推动案件的规范化审理。比如,近年来,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频发,该庭共受理特大型非法集资案件30余件,涉及被害人上百万人,案件造成损失上千亿元,这些案件关乎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为此,余剑庭长主持总结了办理这类案件的三同步工作机制。每个案件在审理时,刑庭都会同审判管理、新闻宣传、信访等部门制定工作预案,并分别做好依法审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判后答疑等工作。疑难案件的审理逐步流程化、规范化、模块化,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合作,推动了难案、复杂案件的常态审理。

目前,该庭已经审结特大型涉众非法集资案件16件,处理被告人100余人,处置涉案资金300亿元,没有一起案件因为处置不当而影响社会稳定,达到了弘扬社会法治、化解社会矛盾的良好效果。该庭还将专项机制推广到证券、期货犯罪等其他疑难案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7个证券、期货典型案例中,仅市一中院刑庭就有2件上榜。

另一方面,余剑庭长也高度重视党建队建工作。2016年至2018年,余剑曾到上海市闵行区挂职锻炼,任闵行区政法委副书记,分管社会综合治理,他通过走遍辖区所有社区和街道推动落实平安建设各项举措,并培养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宗旨意识。他将这种信念延续到刑庭青年的培养中,他结合“青年干警占比高”的人员结构特点,组织青年干警成立“知刑社”,将“知行合一、德法兼修”作为培养目标,着力解决党建工作与业务培养两张皮的问题。

该庭政治协理员柳明忠介绍到,“‘知刑社’成立以来,探索开展了符合青年干警思想、工作特点的党建活动十余次,如与华山医院的支部联建、走进上交所科创板、开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务论坛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两年来,“知刑社”已成为市一中院“一部一品”工作的优秀党建品牌,并被推荐为市级机关“党支部建设示范点”。

在余剑庭长的带领下,全庭干警齐心协力,在专案、大要案审理成为常态,普通刑事案件收案保持高位的形势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市一中院刑庭成立两年来,两次荣获上海法院集体一等功、获得2020年全国法院先进集体、上海市模范集体等重大荣誉;刑庭党支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荣获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上海市市级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