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凤,女,1983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上海一中院研究室副主任。在“七五”普法期间担任上海一中院研究室法宣科科长,带领新闻中心团队创新普法形式、丰富普法载体、深耕普法品牌,取得显著成效,获评2016-2020年度上海市法治宣传先进个人。个人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说干就干的辣妹子”
出生在江西的余凤有着江西妹子一身的“辣劲”。不仅爱吃辣,性格也很“辣”,办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执行力特别强。
2007年7月,24岁的余凤从浙江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硕士毕业,毅然来到上海这座陌生的城市,入职一家大型企业。
日子就这样悄悄溜走,在企业工作的这段时间,余凤结婚生子,家庭幸福,岁月静好,但总觉得少了一点归属感。未来就是这样吗?
直到有一次,余凤作为企业法务出庭代理了一个案件,开庭地点在上海一中院。
开庭那天,经过安检,余凤揣着诉讼资料走上一中院大楼高高的台阶。晨曦正洒在台阶上,她拾级而上,抬头望见庄严的国徽,肃然起敬。穿过肃穆的金色法治长廊,看着雕刻的中西法制史,她突然明白了,原来,她的归属感就在她的法官梦里。
那天的庭审顺利结束,一中院法官的专业和规范让余凤更加笃定,“就是这了,我一定要考进来。”
说干就干,辣妹子的拼劲上来了。在职考公务员,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娃才4岁,正是粘妈妈的时候。余凤经常是白天忙工作,晚上等孩子睡了,继续挑灯夜战。
笔试、面试、政审,余凤一路过关斩将,2013年7月,30岁的她正式进入一中院工作。
入院后,余凤被分配在行政庭担任书记员和法官助理。她的勤奋踏实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能干、麻利”,这是当时她的审判长和同事一致对她的评价,“事情交给她总是让人很放心的。”
不久,庭领导决定让她担任联络员,负责庭里的调研信息法宣工作。联络员是有指标任务的,但余凤并不满足于仅仅是完成,骨子里的拼劲让她总是力争做到最好。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一天,余凤正在办公室查阅资料,分管院领导过来告诉她,她撰写的涉环保类行政处罚信息被中央领导批示了。
余凤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对,真的批示了。功课做在平时,这是你努力的结果。”
原来,适逢《环保法》刚颁布不久,她撰写的信息反映了环保类行政处罚案件审判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对推动和改进环保类法律规定很有帮助。
这次批示,让余凤更加笃信,那些查资料、梳理难点加班的日日夜夜,没有白费!也让她更加坚定,自己要在追寻法官梦的同时,坚持开展实务调研!
然而,一纸调令,余凤被通知在一周内到研究室综合科报道。这一去,至少两年。余凤有些彷徨,报考法院,本来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法官梦,到了综合部门,不是离自己的梦想又远了吗?虽说有不解,但她很快说服了自己,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2016年1月4日,余凤离开行政庭,审判长送给她一件法袍做纪念,并鼓励她:“优秀的人,在任何岗位都一定会很优秀,相信自己,加油!”
“蕴含大能量的小宇宙”
“准备颁奖词的时候,我给余凤贴了一个标签,‘小宇宙’”。2021年2月8日上海一中院2020年度天平奖颁奖现场,时任上海一中院副院长的汤黎明站在舞台中央,宣布新闻中心牵头的“微课程”项目获得一中天平年度创新奖,余凤作为新闻中心负责人上台领奖。“她小小的身体里面真的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默默讲好法治故事、助推审判事业当中,展现了极强的爆发力和感染力。没记错的话,这是你第四次站在‘一中天平奖’的舞台上,”汤院长笑着说,“可以算是获奖专业户了。”
的确,从余凤负责新闻宣传工作以来,这是她第四次登上一中天平奖的领奖台……
2017年5月,余凤到综合科刚一年四个月,突然接到领导通知,“组织上决定让你负责新闻宣传工作。”这是她进院的第四次调岗。但与以往不同,这次她有些没底,对于新闻宣传,她完全是个“门外汉”,非相关专业,完全陌生的工作内容。宣传工作这么重要,她能接好班,做出成绩吗?这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辣妹子的那股子冲劲儿又上来了,余凤给自己鼓劲,“我肯定可以的!”
刚接手的几个月,余凤就把自己埋头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多学多看多问,多尝试多沟通,她要求自己必须尽快上手,不让工作掉链子。
经过余凤的努力,她快速地完成了和新团队的磨合,保障了宣传工作有序开展,也发现自己爱上了新闻宣传工作。负责新闻宣传的当年,即带领团队获得“集体三等功”。没有掉链子,不负众望。但是,她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一位朋友问余凤,上海一中院的宣传工作有哪些拳头产品?这个问题猛然点醒了余凤,是啊,不掉链子只是最低目标,接下来得开拓创新,打造拳头产品。一中院的优秀法官、优秀案例这么多,余凤暗暗下定决心,要把这些“优秀”挖掘出来、展现出来,并给新闻宣传工作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致力于用一中速度、打造一中品牌、展现一中专业、在上海乃至全国发出一中强音。
2019年7月,余凤组织院里五位优秀法官录制微课程,参加国家检察官学院的微课程比赛,获得一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佳绩。同时,网络上掀起了一股主播热潮。那么,为何不把主播这一热门形式结合我们的法官授课,策划一个全新的法院“微课程”呢?在领导们的支持下,经过缜密的讨论与计划部署,2020年初,由院庭长、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优秀法官等作为主讲人,以司法实践中常见法律问题为主题的审判“秘籍”—— “微课程”应运而生。
余凤带领新闻中心团队,从创意到录制,从剪辑到审核,从线下到线上,三年推出微课程近90部,将微课程打造成上海一中院的品牌栏目,得到学习强国、央视等平台的推广。
现在,上海一中院官微除了微课程专业品牌外,还有“欣法官”普法品牌、“法眼观象”“法说日常”原创微视频品牌、“开庭”“实务纪要”“类案裁判方法”“案例精选”等专业品牌。大家的努力也取得了收获,这几年,一中院官微获评上海法院五佳、两次全国百优,并多次位列全国中基层法院月度榜单前十、上海法院第一。
“亦师亦友的老余”
2019年4月9日,叮,一条微信发到余凤手机上,她打开一看,是《人民法院报》编辑老师发来的,“细而不乱,充实有序,层次分明,递进清晰,一事一总结,一案一说明,最难得:调查较全面,观点很广泛,理论扎实,是一篇既能指导法院工作,又能深入浅出地对群众进行教育的好文章。只是想知道,这样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
原来,编辑老师把余凤写的《类案如何裁判?上海一中院推出裁判“宝典”》这篇文章发到全国通讯员群,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并想让余凤分享写作心得。
其实这样的写作心得分享,余凤也经常在新闻中心例会上和大家交流,更会在给大家改稿的过程中或用修订模式标注,或当面点对点指导,明确修改原因。在她的指导下,几位“写手”各个体例的写作水平都有很大提升,稿件经常在《人民法院报》等主流媒体上刊登,一中院的稿件质量也经常被媒体记者表扬。
实际上,新闻中心包含法宣科和网宣科两个科室,分别对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领域,余凤当时虽是法宣科科长,但一直同时也负责网宣科。为了集约管理,也为了激发大家更大的潜能,提高大家工作技能,余凤推出“中央厨房”工作模式,打通文字、电视、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分工,要求除专职摄影摄像外,每个人都能够独当一面,“采、写、编、创”都精通,又各有侧重。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优点。”余凤很善于发现,原新闻中心干警王长鹏点子多,余凤就鼓励他多在创意上下功夫,王长鹏主创的原创普法微视频多次在中央、省市级评比中暂露头角,他本人也荣获上海一中院第二届“十佳青年”;龚史伟擅长导演,余凤就尽力留给他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打磨,他导的“大片”多次在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等评比中获奖;采写编辑总在幕后,余凤又鼓励大家走上前台,参加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普法活动等,展示自己,姚卫华突破自己,在院演讲比赛中取得佳绩。科室里其他小伙伴,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很大的进步,先后有3名干警成长为科室负责人。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小伙伴曾细数过新闻中心近几年获得的荣誉,发现每一年都有重量级奖项。2017年集体三等功,2018年“全国司法宣传先进单位”、集体三等功,2019年“上海法院青年文明号”,2020年“全国法院新闻舆论工作先进集体”,2021年党员示范岗,2022年人民法院媒体融合先进集体……而她个人,进院十年先后荣获了10余个奖项,个人二等功,个人三等功2次,2016-2020年度上海市法治宣传先进个人,上海高院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上海一中院优秀共产党员、“十佳青年”、个人嘉奖……大大小小的奖状、奖杯,放满了抽屉,2023年,她也走上新的岗位,担任上海一中院研究室副主任。
然而,再优秀的集体也偶有瓶颈、懈怠的时候,余凤总能敏锐地第一时间发现,带领大家迎难而上,用她的乐观开朗、热情真诚感染每一个成员。团餐火锅也是她排忧解难的“杀手锏”之一。“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那就两顿!”
转眼间,余凤在新闻中心已经五年多,大家对她的称呼,也从最开始的余老师,渐渐变成了爱称“老余”。
谈及老余,新闻中心的小伙伴有很多话想说,“记性特别好,布置的工作、答应过的事情都别想‘赖’掉。简直就是行走的备忘录。”姚卫华说,“她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本领,那就是能够清楚记得新闻中心每一个人的生日。生日被记住的感觉,真的很温暖。于我们,她是老师,更是大姐姐。”
“有时我们会私下调侃:老余是我们的灵魂支撑,有她在,就感觉很安心。老余基本都是最早到办公室的人,踏进办公室的那一刻,要么是键盘声或电话声,要么就是她在认真盯着屏幕改材料。”王长鹏说。
后记:
经常有人问余凤:“你法学硕士毕业,在综合部门工作,不能当法官遗憾吗?”
余凤坦然地说道:“纯粹于理想,执着于当下。说实话,我也有过无法穿法袍、无法坐上审判席的失落和遗憾,有过转岗至综合部门的纠结和彷徨,但是我始终认为,应该选择一行就爱一行,做一行就行一行,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服务好、宣传好我们的法官、我们的审判主业,就是当下我实现法治梦想的重要方式。”
余凤告诉笔者:在法院的近十年时光,她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激发了自己不一样的潜能,她很感恩。当年审判长送给她的那件法袍,现在依然静静挂在办公室的衣橱里,她将珍藏一生。未来,要朝着自己选择的路,继续勇敢坚定地走好、走下去,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