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鉴定中,他为何更改笔锋?

发布时间: 2024年01月15日

笔迹鉴定中,他为何更改笔锋?

 

“他在接受笔迹鉴定时,是不是故意更改了笔锋?”近日,上海某鉴定机构遇到了一名特殊的申请鉴定人——他曾在短期内先后入职、离职多家公司,同时提起十余个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并多次申请劳动合同笔迹鉴定。而在鉴定过程中,此人存在故意更改笔锋的嫌疑。

劳动者维权意识普遍提高是法治进步的表现。可是上述小小几划笔迹,其背后却暗藏少数劳动者试图通过不诚信劳动维权“碰瓷”用人单位从而不当获益的行为,不仅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也干扰了劳动市场的正常秩序。然而,在审判实践中,不同法院的立案部门以及不同的主审法官往往难以对此及时鉴别。

针对这一难点,近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推出“同一劳动者涉多家用人单位多次诉讼行为甄别预警应用场景”,通过对个案的系统预警,引起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关注,配合菜单式关联案件提醒,便于审判人员全面掌握相应人员的诉讼情况,为其在办理该类案件过程中提供充分的数字化支持。

目前,上述应用场景经实际运行,已发现数十起劳动争议案件诉讼的真意存疑,提醒各有关审理法院及时关注。上海一中院表示,将积极探索与劳动监察部门、劳动仲裁机构、公安机关、行业协会、工会组织等相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助力行政监督和行业监督,促进有序安定和谐劳工环境建设,共同为大小企业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

回应审判实践难点,场景应用“应势而生”

去年3月,浦东新区警方成功侦破上海市首例“职业骗薪”诈骗案件,抓获王某、刘某等108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高达8000余万元。据悉,王某等犯罪嫌疑人除了通过供职多家公司骗取薪酬以外,也常会通过仲裁及诉讼的方式,主张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从而“碰瓷”所供职公司。此类情况与法院近年来在劳动争议案件办理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劳动者在一定期限内与数家不同公司产生劳动争议纠纷且诉请较为集中的情况”高度吻合,引起了审判人员的密切关注。

无独有偶,奉贤区人民法院近期发布了该院近4年来审理的劳动争议审判执行案件白皮书也指出,劳动者维权意识普遍提高是法治进步的表现,然而少数劳动者存在利用企业管理制度的漏洞,同一时间内入职多家公司、或短时间与多家公司发生相同或相似劳动争议,主张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等多种“碰瓷”行为。

白皮书中的相关案例显示,某劳动者在近五年时间内入职、离职多家公司,先后提起十余起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均提出包含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的诉讼请求,并多次申请进行劳动合同笔迹鉴定。在一起案件中,鉴定机构发现劳动者鉴定时有故意更改笔锋的嫌疑,遂将比对样本拓至劳动者在该院及另案中其他法院庭审笔录中的签名,经鉴定案涉劳动合同中签名系其本人所签,据此法院驳回了该劳动者的相关诉讼请求;该劳动者去年再次针对另一企业提出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主张,法院结合微信聊天记录中双方曾提及“劳动合同还有一个月到期”等证据的相互印证情况,未再安排笔迹鉴定,通过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驳回该劳动者的诉讼请求。

“同一劳动者涉多家用人单位多次诉讼行为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干扰了劳动市场的正常秩序,同时,还严重破坏社会诚信体系,浪费了司法资源。该类行为应如何甄别及规制,已日渐成为审判实践疑难点。”上海一中院相关审判业务庭负责人指出,该院“同一劳动者涉多家用人单位多次诉讼行为甄别预警应用场景”(以下简称“应用场景”),便是为了回应前述审判实践难点“应势而生”。

以数据为相关当事人“画像”,预警未来可能产生之案件

应用场景的设计初衷,是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依托近五年上海法院审判办案系统存储的结构化数据,按照当事人的姓名、同一当事人提起的劳动争议索赔的案件数及相应的起诉时间跨度、诉请事由等要素,辅助甄别劳动者诉讼真意,在现有司法规则体系下,为审判人员在办理此类案件过程中提供相应数字化支持。

应用场景的创建逻辑,是通过设定筛选规则提取系统数据,并对筛选的案例进行初步人工复核分析,进而对全市法院已经审结案件予以评估。最终,根据人工复核认定的同一劳动者涉多家用人单位多次诉讼行为人员名单及对应的诉讼案件,归纳提炼审判实践中认定劳动者诉讼真意的考量因素,进而对其进行数据画像,分析涉案人员特征、行为模式以及高发情景,以期对未来可能产生之案件予以预警。

“应用场景对举证责任再分配等案件事实查明,及当事人权利义务衡平等裁判要点,均能提供支持。”该负责人表示,同时应用场景也是表明“司法态度”,为倡导诚实守信,维护劳动用工环境的和谐稳定,提供“数智助力”。

以更高水平“数字正义”助力社会治理

目前通过大数据的筛查,应用场景已发现数十起劳动争议案件集中于一两名劳动者,审理法院涉及松江、金山、青浦、长宁等各人民法院,且用人单位涉及十余家不同企业,入职时间存在交叉,时长均在数月左右,诉请也相对集中在“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违法解除赔偿金”“加班工资”等三类,劳动者多次诉讼的真意存疑,应引起关注。所提取的数据充分说明该应用场景对此类行为具备甄别能力。

例如黄浦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在审理两起劳动合同纠纷案件时,当法官输入开庭结果时,均自动触发预警提示,承办法官均反馈已根据在案证据材料及当事人涉诉情况,对所涉案件当事人的整体情况和诉讼真意进行了进一步审慎核查与合理评估,确保了案件事实查明及法律适用的准确。

“上海一中院该项应用场景在设计之初便立足于将该项工作作为强化风险提示、助推司法办案、助力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本应用场景的风险提示,已经通过嵌入上海法院审判系统,前置到了立案阶段、审理阶段,将会随着数据的动态更新而不断地对新立案的相应案件加以风险识别,以实现持续化、常态化的风险提示,为案件审理提质增效。

上海一中院表示,为进一步贯彻能动司法理念,延伸司法职能,助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该院将会进一步对本应用场景动态提取的数据加以分析,并积极探索与劳动监察部门、劳动仲裁机构、公安机关、行业协会、工会组织等相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进行数据等资源横向交流与共享,助力行政、行业监督,促进有序安定和谐劳工环境建设,共同为大小企业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

记者采访获悉,上海法院将持续根据审判实践过程所发现的新问题、新态势探索符合服务审判管理、助力社会治理的新型应用场景设计,在推动法院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同时,努力以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为助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多方案和智慧。

 

摘自:2024-01-15《上海法治报》

作者:夏天